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碑帖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碑帖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名家临碑帖这几个字谁的作品?
"名家临碑帖"这几个字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的作品,而是一个书法术语,指的是书法名家通过临摹古代碑帖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技巧和水平的过程。在中国书法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曾通过临摹古代碑帖来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因此,“名家临碑帖”成为了一个代表着传统书法文化的重要概念。
中国古代怎么把书法名家写在纸上的字表现在石碑上呢?真迹和碑帖有差别吗?
历史上很多古代的书法名家都是朝廷重臣,朝廷都会给他配一个刻石技法非常高超,本身书法水平也非常高,并且非常了解名家的字的特点的御用人士,能把名家的墨迹近乎完美的上石,但很小很小的瑕疵还是会存在的。
大致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书丹,即由书法家用朱砂将字写在已经磨平的石面上;刻石,即由刻工用斧凿或刻刀等工具将石头上的笔画部分铲去。
字迹肯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墨迹书写感的降低和线条丰富性的降低。不过好的刻手会最大程度还原书法家的书写轨迹、意趣的,比如<雁塔圣教序>刻的就非常精彩,不输墨迹!
但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你仔细观察唐人钩摹的王羲之帖子,那种精细程度连原纸的残损也可以表现出来。所以对专业的刻石手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但是也有很差的刻手,比如《张迁》的刻手,就是公认的粗制滥造者。有的笔画刻错了。有的笔画刻掉了。还有的字,本来的一个字的,但是他没有认出来,刻成了上下俩字。——“在《抱经堂文集》中卢文指出张迁碑文字中的错讹近20处,并指出立碑时间上的疏忽:“其纪立碑岁月在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之二月,盖丙寅岁也。若唐鹿州宝室寺钟铭云:“***贞观三年摄提在岁云云。案是岁为己丑,次年乃庚寅,而亦云摄提何也?”在《思益堂日札》中周寿昌指出,张迁碑的“‘既且’为‘暨’字,讹析为二……后见亭林亦如此说,益以自信。”他还批驳了浙江巡抚阮文达的误解:“阮氏独谓‘既且为终始’,繁称博引,此为欺人之谈,后学有识,断不受其欺也。”“碑文多以四字成句,何独于此作五言?”
当然,像《礼器》这样的宫廷命令建立的碑刻,则刻手水平大大超过民间刻手。所以笔画传达要精工许多。但是也同时失去了《张迁》这样的野逸朴茂气息。
2、字的放大,古人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所知道的,就有一种:将墨字放在灯光上方,之后用蒙纸放大,再于蒙纸上面一定距离,用另外一张纸钩摩出来。就可以放大了。缩小的方法,我想没有必要。古人可以写蝇头小楷的,没有必要缩小。
3、摩崖石刻绝大多数是直接书写在石壁上。
所以看着一般和真迹差不多
所谓的古代碑帖是不是书法家在纸上写下来由刻碑的人临上去?
虽然碑帖常常被作为一个词来使用,但实际上,碑与帖是两种不同的书法表现形式。
所谓的帖,就是书法家直接写在纸的作品真迹。比如唐代冯承素摹写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都是帖。
帖的优点是:笔迹清楚,笔触变化清晰可见,因而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笔法运用。
帖的缺点同样明显:因为作品写在纸、绢等载体上,而这些载体的寿命有限,故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名帖的墨迹必将逐渐消褪,直至最终消失。也就是说,帖不利于存放与保存。
碑原指古代王公大臣、达官贵人为了歌功颂德、流芳百世而树立的刻有记录其功德、事迹的石碑,在书法上则是指刻于石头上的书法作品。比如《泰山刻石》《乙瑛碑》《九成宫》等等。
碑的创作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由书法家直接在石头上书写,这一过程称为“书丹”,然后由工匠凿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碑帖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碑帖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