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同治年瓷器上的名家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同治年瓷器上的名家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同治通宝,面文有几种书法,铸造质量如何?
同治通宝、同治重宝,穆宝同治年间(公元1862一1874年)铸。币质黄铜、红铜。通宝、小平、背滿汉文纪局,并有各地滿、汉文纪局之套子钱。重宝、大钱背纪局,纪值。同治通宝小平铜钱铸量少于前数朝,如宝济、宝陕、宝晋、宝武等局仅見母钱,样钱。同治重宝有宝巩当五钱及各局的当十钱,其中除宝泉、宝源、宝云、宝巩局开铸外,其他局也仅见部颁母钱、样钱。一、宝源小平阁缘大样、直径27.6mm、重8.6克、市场收藏价200一300元。二、小平部颁式花穿、直径25.3mm、重5.0克、市场收藏价在800一1200元。三、小平套子钱背南,直径26.3mm、市场收藏价1000一1200元。四、小平套子钱背云,直径26.2mm、市场收藏价600一1000元。五、同治重宝宝伊当四、币质红铜、直径33.5mm、重14.25克、市场收藏价1000一1500元。同治重宝宝泉当十,直径31.5mm、重9.4克、市场收藏价50元左右。个人认识仅供参考。謝謝编辑!!
同治帝,清穆宗,爱新觉罗氏,名载淳(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十三年(1861—1874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十九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七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
同治通宝(2张)
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通宝”于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开始铸行。但因铸钱亏损等因,铸造很不正常,常见的仅有“宝泉”(户部)、“宝源”(工部)、“宝苏”、“宝浙”、“宝昌”、“宝川”、“宝桂”和“宝东”等局,其余很少发现或仅见部颁样钱。“同治通宝”面文汉文宋体、楷书互见,各局所铸,大小、轻重参差不齐,一般径为22毫米左右,重约3克,铜质较差,铸工不精。
穆宗同治年间铸。因咸丰大钱造成混乱,平钱用途日减,致使许多省局停铸,此钱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记局,计有:泉源直苏昌浙福济云广桂巩川东武台陕南晋黔,伊犁,阿克苏,此钱铜差质轻,一般径2.2--2.5厘米,重2--3.6克,近期发现一枚背满汉文,宝东钱,径2.5厘米,重5.5克,以辅西氏古钱大辞典,套子钱20品描图之缺,重宝面文同小平钱,背有计值者,径2.3--3.8厘米,重6--12克,传世当十个别局较少见。
如何评价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书法成就?
先说说在下的观点,翁同龢个人实力着实厉害,换言之,单打独斗甚是强悍,但是将翁同龢放于这个日垂西山的大清帝国的历史漩涡之中,我对此人没有一丝的好感,每每看到于甲午战争有关的历史资料我都会咬牙切齿的问候几句翁同龢。
翁同龢生于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卒于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一生的主要成就就是在同治皇帝年间书法缕缕第一,人是复杂性的动物,不管翁同龢书法第一还是各项成就都第一,都弥补不了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所犯的错误。
古人言,学而优则仕,翁同龢可谓是少年得志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身为两朝帝师,却是甲午罪魁,要不怎么说书生误国呢,翁同龢属清流派,与李鸿章有隙,其实质是政见不同。
帝师帝师,没错就是皇帝的老师,既然是皇帝的老师,处处要为这个皇帝学生争取权益,与李鸿章的政见为什么相悖呢,答案当然显而易见,阵营不一样,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人。慈禧太后和光绪的关系形同于水火,在下不在啰嗦。
帝党和后党之争,也为后来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当时李鸿章是全权负责北洋水师,而翁同龢当时是主管户部的,不用多说,打仗得要银子啊,李鸿章由于急需军费扩充武器装,这不得还得靠人家翁师傅吗?俗话说得好,做人留有三分余地,日后好见面嘛!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翁师傅会给拨银子吗?显然不会。顺带提一下,当时李鸿章想避日本锋芒,想拖死丫的,而翁同龢极力主战,哈哈,我就要你打,我还不给你拨钱,打赢了功劳有我的,打败了全是你李鸿章的责任。够狠、够辣、够阴的……
“我们在习楷的同时,也可穿插一些行草”启功为何如此说不写死楷?
对于学习过一段时间书法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要理解启功先生的这句话并不难。其实,楷、行、篆、隶、草各种字体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把任何一种字体孤立起来学习都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我们看启功先生的楷书,其实有着相当多的行书笔意,这样会使整体效果显得底蕴更加丰富,作品气韵也更加灵动。在这一点上,表现最突出的是赵孟頫的楷书。很多人说赵孟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楷书,他的楷书作品应该只能算行楷字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赵孟頫能够成为“楷书四大家”中唯一不是书写唐楷的大家,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独特之处。晋尚韵,唐尚法,唐楷推崇法度,颜筋柳骨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赵楷风格特立,掺杂大量行书笔画,造型妍美,气韵流动,同时又不失力度,使楷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趋向。尽管也有不少人质疑赵楷流于柔媚,却很难影响赵孟頫和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显赫地位。
就算是以结体严谨险峻著称的欧楷,其实也包含了大量的行书及隶书笔意。这一点我们对比欧楷和源于欧楷的当代田楷就能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大概是出于教学的需要,田氏兄弟将欧楷的笔画和结构都规范化了。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起来更为方便,字体也显得更为美观,但是艺术底蕴已与原1汁原味的欧楷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启功先生提出来学习楷书时可以穿插一些行草书的练习,的确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学习楷书时,一般都是取法于唐楷,往往过于注重笔画和结构的法度,甚至总结和分解得相当细致,容易落入一种模式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末欧楷高手黄自元,顶着同治皇帝御赐“字圣”头衔的书法名家。他总结出一套《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风行一时,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其实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对迅速理解楷书的特点,以及掌握书写规律,快速入门,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宜过于依赖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习书道路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
总之,楷书要注重法度,但是不能写死。在学习楷书的同时穿插一些其它书体的练习,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我的理解启功老的意思是说,在学习楷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花一点时间,精力学习行书,草书,这样就会把楷书写得活泼些,不至于写得呆板。学习楷书大概都有这么一个过程,越写越不受看,觉得笔笔都是死笔,字字都呆板,也就是写"死"了!特别是写柳字,欧字搞不好就成了仿宋体,印刷字。在这一阶段,有的人狠不得拿头撞墙!有的甚至丧失了继续坚持的信心。楷书写的特点是工整,中锋行笔,一点一画规规矩矩,容不得半点随意,这样就容易把字写得没有生气,机械,呆板。如果,在这一阶段,同时学习穿插着学习行书,草书,就能够让笔活起来,匡正楷书的弊端。这个方法的确有效,可以说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楷书学习者不妨试试。这是我今天临的赵孟頫张总管墓志铭局部,请教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同治年瓷器上的名家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同治年瓷器上的名家书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