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名家书法欣赏经典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名家书法欣赏经典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北著名书法家?
成多禄(1864—1928),原名恩令(恩龄),字竹山,号澹堪,又号澹庵居士,室名有榆庐、小游仙山馆、澹园、十三古槐馆等,正黄旗汉军人。生于吉林永吉,著名的“吉林三杰”之一。从成多禄的一生来看,他虽长期从政,但雅性高奇、淡泊名志,不改其文人之本色,并以工诗擅书为世人所重。成多禄一生作诗达千首之多。其诗风出入唐宋之间,苍茫高古,沉雄稳健,为民国时期北方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金意庵(1915.10.27--2002.2.7)
北京人,原名爱新觉罗·启族。满族,乾隆皇帝长子定安亲王永璜之后裔。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又是诗人、学者和鉴赏考据家。他的诗书画印,被称为“四绝”。2001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白山印社社长,吉林师范学院教授等。
东北书画是中国书画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张晓东侃侃而论,如辽代的李赞华(耶律倍),金代的王庭筠、任询;元代的耶律楚材、姚枢、张孔孙;清代的高其佩、缪公恩、铁保、三多;民国时期的邵丹泉、葛月谭,等等。
辽金元时期是东北书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粗犷豪放、自由乐观的东北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濡染,呈现出独特的东北书画图,产生了大批有影响的书画家。明清是书画史上承上启下和集大成时期。清代东北书画家倍增,为历代所不及。在文献中有记载的就达40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东指头画画派”创始人铁岭高其佩和被称为“清书法四大家”之一的成亲王永蠰以及辽阳进士王尔烈。而像朱伦瀚、李锴、唐岱、缪公恩、三多等全国闻名的书画家更是数不胜数。
你参观过书法作品展览吗,观赏过哪些名人的作品,感觉如何?
少年时代的我,曾经爱好过书法,但不久便选择了文学。进入神木电视台工作后,多次宣传过民国时期与李棠、于右任齐名的书法家王雪樵,对他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非常推崇。
王雪樵,陕西省神木城人,1894年出身于贫寒家庭,天资聪颖,幼时好学,少有书名,12岁为神木城古老的凯歌楼提写匾额,被誉为“神童。”
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后,在北洋***农事部供职,因与当局政见不合于1924年退隐家乡。不久,被聘为驻防神木的陕西警备骑兵旅长高志清的代表,在南京、西安等地工作,广交同好。
1926年,为庆祝西安解围,陕西各界举行游艺大会。王雪樵应邀参加,受命提写会额,备受冯玉祥、于右任等200多名流的青睐,书名大振。
1930年,王雪樵又返回家乡隐居,深入专修书法。1936年,参加北京笔会,成绩名列第七,誉满塞上,甚至受到部分名门望族的登门拜会。
他遍游北京、太原、五台、西安、杭州、南京等书法名城古刹,搜奇仿古,抚碑读帖,心智增强,眼界开阔,便集中精力对秦汉魏六朝碑碣进认真研究,详细揣摩,刻苦练习,深得其中真谛,独创了“魏隶参合”的体调,书法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特色鲜明,笔划苍劲,风格古朴,气势雄浑。他留下近万件作品、十万余页手稿。后来,应邀在内蒙古扎萨克(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担任***秘书科长兼警备司令鄂贝王子的参谋,1939年病逝,终年45岁。
1938年,日机轰炸神木城,王雪樵的书屋被毁,部分墨迹损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子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墨迹,出版了书籍《王雪樵墨迹选》。
名人写的书法,有些字不认识或些不像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书法,是最美的线条艺术。名人书法不是纯粹的书法艺术,名人书法夹带着名人效应,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动机不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把名人的丑字,给炒作的炙手可热,扰乱了中国书坛,名人书法,只能流传在当红时期,传世作品极少。
书法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是需要不断变通,不认识的字或看不懂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该纠结这些。应该反思的是他写的字是不是书法。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下阐述。
一,名人效应。名人在各个领域都有,由于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
,从而在各个方面会产生一定影响。名人书法也就很自然的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1,名人书法,这都是先在其他方面出名之后晒出自己书法作品,怎么写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不管是写出不认识的或者看不懂的字。2,书法名人,这些名人在书法方面有相当成就,书法作品出类拔萃,尽管在作品中有不认识的看不懂的字,这些字都是在正常的书写过程中加入了他们自己的理解,从而使作品更具有欣赏性和艺术性,毋庸置疑,这些书法作品里所包含的难懂字是正常的。
二,艺术书法。书法是国粹,是中国特有的汉字艺术。这里有两种情况可以认识,1,江湖“艺术书法”,所谓的江湖,是没有进行过正规训练的,没有扎根传统,任由自己挥洒,编排。写一些人们不认识的字,糊弄老百姓的,但是这些人也可以成为“名人”,也可以称为“名人书法”。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2,艺术性强的书法。书法是艺术,艺术是写性情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伪艺术,在[_a***_]里有许多这样的名人,他们都在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中做出了许多贡献,是我们国人的骄傲,我们应该敬佩他们。他们所写的一些不认识的是具有艺术性的,我们应该接受。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欣赏者的鉴赏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去评价名人书法。
书法作品的好或不好,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欣赏水平,对同一幅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理解。
书法,是一门技艺,也已上升为文化。作为技艺,它有一定的法度和规范,有一系列评价体系。作为书法文化,需要历史地看待,需要全面的评估。不仅评估作品本身,还要兼顾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内容。甚至兼顾作者创作状态和人品。
至于作品中有的字不认识,那或许是欣赏水平的问题,也或许是创作者的笔误或败笔,甚至有的出于避讳需要,删减笔画甚至替换文字。都有可能。这也是书法文化的一部分。
《李太师帖》中“篆榴”的“榴”应该是“籀”,笔误吧?
怀素《自叙帖》中,“概”字,为了书写流畅需要,进行“重构”,由左右结构的“木+既”,写成上下结构的“既+木”!如果不了解书法,就会不认识,或认错!
米芾也有将“概”字,如此“重构”处理。
《自叙帖》算是狂草,但依然很讲究法度。是大草经典神品名作!如果不识草书,读不懂,这不是怀素的问题,是自己学识的问题,是书法修养的问题。第一列的“幼”字,最后一笔的撇,草时予以省略了。第二列的最后一字“之”也是草得十分简略。右起第六列的“甚浅”,草法,也是经典。但不识草书的,会认不出。诸如此类,不能怪别人。《自叙帖》被历代书家公认为大草神品。不能因自己不识草而有怀疑它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