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明行书书法比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文明行书书法比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什么 ,正楷,什么。狂草什么?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从智永《真书千字文》入手,而后学《文征明行书》好吗?
问题是,你到底想学谁的字体? 如果以后想练文征文明的行书,就应该先练文征明的楷书,或者直接练他的行书,这样即是走捷径,又顺理成章。
智永《千字文》本身近似行楷,笔法、字形与文体行书不太一样,存在着笔性转换与过渡问题,岂不是费二遍事?
以上是我的建议,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我觉得,不如先选文征明的《赤壁赋》临摹,此帖笔力遒劲,姿态清新,兼有黄山谷、赵孟頫两人笔势,关键是该帖字法苍劲高古,章法自然流畅,笔法工整秀丽,运笔脉络清晰易学。文征明一生写的行书很多,如《滕王阁序》(此帖近草书)、《北山移文》、《自书诗卷》等等。
然后再临智永《真书千字文》。其实,智永和尚的代表作乃《真草千字文》。为真草二体。计202行,一行10字。此帖书体法度谨严,笔力精到,且相关照应,连绵一气,下笔有源,恰体现所谓“意在笔先,熟能生巧”。
我之所以提出先文后智者,皆因本人习字经历启发,实际上,在学习书法中,不管从篆、隶、楷、行哪种入手,都可以,但关键是要弄明白笔法。我习字多年发现,从真书入手者,皆因严谨法度习惯了,很难兼擅行草非不可猛下一番融会贯通的工夫,久久方始合行书笔法;而从行书入手者,虽然真行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形体,各有所尚,但由灵活的行书转习工整的真书却容易得多,从行书基础进入草书练习,更为顺手。
关于初学书法入手的问题,众说纷云,因人而宜,有人说习唐楷,有人说魏碑,有人说隶书,有人从篆书,甚至草书入手,此间云入手难后习易,入手易后习难。首先习书人喜欢什么风格的字为主,喜欢才有兴趣,才肯写下去。智永千字文墨迹本,神***奕奕,习智永易于掌握从行楷旺行书的转变,上至二王,下至松雪,香光皆属二王一脉,选择广泛,脉落清析,不失为一种方法。只是智永千文笔法细腻,需要有些功力才能临个形似,神似则更难。把千字文原帖字形放大至4~5厘米,摹上个数年,再看效果!
徐谓的草书狂放不羁,多有不合草法之处,你如何评价他的草书?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等,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
徐渭一生坎坷,自幼失怙,10岁左右生母被逐出家门,随大自己20余岁的长兄生活,不但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长兄又非一母所生,缺乏手足之情,遂产生寄人篱下之感,郁郁寡欢,志不得抒。徐渭从小才思敏捷,然屡试不中。不久又卷入政治斗争,由于担心受到牵连迫害,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曾一度用铁钉击入耳中,血流不止,而后又用木椎击打自己的肾囊,以求速死,如此反复有九次之多。后又因杀妻入狱,经受过7年的牢狱之灾,可以说是自虐型性格的典型代表。纵观中国整个文化史,像这样的个例还不曾出过第二人。
坎坷的境遇,不幸的遭际,困蹇的生活,尤其是被压抑的个性,必定会扭曲人的性格,同时也造就非凡的天才。徐渭犹如荷兰的凡高、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心中同时驻着恶魔与神灵,二者时而你强我弱,时而我强你弱,这些异于常人的人物,都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正是由于与众不同的性格,使他能够不为已有的成规所圄,用他手中的如椽之笔,在书坛和画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其泼墨写意花鸟画,笔简意赅,水墨淋漓,一气呵成,不孜孜以细节,创造出一种氤氲朴茂的气氛,开一代之画风。
徐渭评价自己的创作,谓“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还是很自负的。然而生活的种种不幸,使他不像前代的文人那样,有条件有时间去仔细揣摩书法的技艺,也没有条件亲近那么多从钟繇、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墨宝。徐渭最擅长的是狂草,初看,粗发乱服,笔墨狼藉,不知其出于何处。其实,徐渭的书法并非天外来客,在《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中他说:“临摹《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予阅兹本,虽不能必知其为何人,然窥其露己笔意,必高手也”。他的书法是从吴门书派主张的唐法中反叛而来,汲取宋朝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的尚意书风,注重个性的表达,突出自我意识。他的书法,远一点看效果最好,气势磅礴,狂放不羁,气势夺人,仿佛有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在里面。正是由于他的“不合章法”处,不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跳出传统的藩篱,挣脱大师的束缚,从而超越了时代,一扫明代书坛馆阁体笼罩的低迷局面,开启和引领了晚明的尚态书风。诚如袁宏道所言:“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矣”。
中国素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此说用在徐渭的身上可以说再也合适不过。他的书法和绘画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必将继续影响今后的书坛和画坛。但我们在[_a***_]他的书画和诗文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他坎坷不幸的一生感慨唏嘘,但愿这样的悲剧在后人的身上不再发生。
徐渭的草书狂放不羁是不错,但说不合草法,这正是他行草书的创新,有别前人而另辟蹊径!他一生都主张学习书法要独出于己,目的在于“寄兴”,即以书法表现自己的真性情、真面目。袁宏道评他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特别是他的狂草:气势磅礴、恣肆纵逸。他对自己写的字极为自负,自云“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明代的朱耷、清代的郑板桥等人无不对其崇拜有加,就连近代的艺术***齐白石也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山阴布衣。)他晚年大量创作书画来发泄愤世嫉俗之情,将情感寄托于书画之中。他泼墨飞花,横竖涂抹,不拘细枝末节,只重内心性情抒发、书法意境的恣意渲染,透过浓厚的个性随意张扬,把物象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让世人觉得他的书法叛经离道,不合传统草字笔法!最让人惊讶的是他的狂草:有如惊涛骇浪般震摄人心;又有如蓬莱妙境、满纸云烟;如此纵横跌宕、淋漓奔放的笔势,轻重、枯润、缓急极富变化的笔姿,显示出狂与怪的书风,你叫蹈常袭故的那些人如何接受啊?
现上海博物馆里有他的一件草书作品《夜雨剪春韭诗轴》,是他自书自诗,内容与形式近乎完美归一。详观此轴:笔势奔放豪迈,笔法沉着***,中锋提顿之处神似黄山谷一波三折之意;而飞动跳跃的结体与笔致,又颇有米元章的“刷”趣。通篇一气贯注入萧散爽快之风外,另逞刚强奇崛之势!
徐渭有一首《题墨葡萄诗》,概述了他晚年的凄凉与孤零的心境: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意思是:大半生在贫困中度过,转眼已是个白头老翁了。夜幕降临,独自站在书斋门外无聊地吹吹口哨;老来无用,以书画为生,可惜世人不识货,不懂我所书所画的宝贵,竟然卖不出去,我也无心打理,任凭它们东抛西掷的遗弃在书斋院外的葡萄藤蔓之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明行书书法比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明行书书法比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