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文华书画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刘文华书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究竟什么是现代书法?
现代书法?这题目就是个伪命题。虽然是现代人,但书写的工具仍然是毛笔(机器人书写除外)没有变,书写出字的审美观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现代书法概念就是个扯蛋概念,就是个脑残人提出的脑残概念!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王羲之在一千七百年前就在他的兰亭序中有了这个定义。每个时代的书法,都会有几个突出的代表人物,由他们主导着各自时代的书法风格。东晋时期的二王,唐代的欧虞颜柳,宋代的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成铁翁刘等。
现代书法,影响力效大的,唯启功,田蕴章,田英章三人,能有一定规模的仿效者。其他人尚不具备与他们抗衡的拥趸群体。当然,他们并不能代表现代书法的全部。
主导当代书法风格走向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协会高度的权力集中,使想要入展的人,必须是要写能让评委通得过去的作品。评委喜好的风格,左右着要参展的人的书写风格。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着最高级别的书法组织。能入展由中书协举办的国展,对个人来讲,就等于是一个人的最高荣誉。大家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为了入展,迎合评判的书法风格,就成为了现代书法的主流。
现代书法,是最无个性的一个时期。中书协一直在强调个性。而实际情况是,获奖作品中的风格,许多年来基本一个味,以致有了“书协体”这种怪异的书写风格。所谓的个性,不是书写者的个性。而是评委们的个性。
获奖者一波又一波,如果真正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怎么可能天下人都一个面目?评委的位置,只要不犯错,是一直坐得牢牢的。而一个人对于自己偏好的书风,是根深蒂固的。只要端坐于评委的椅子上,他喜欢的书法风格入展的机会就要比较大。
在现代书法风格流派中,个人的力量永远不足以和协会相抗衡。个人再怎么优秀,学习的人再多,只要一个评委看着不顺眼,写成一朵花也没有用。要改变目前这种无个性的书法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评委终身制。每界国展,评委随机选出。让那些国展培训班失去投机的机会。还天下学书人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真正体现出书写者的个性而不是去迎合评委的个性。
书法还分为古代与现代?这可是头次听说。
如果把书法分今人与古人风格之异,恐怕更为妥贴吧?
要定义所谓“现代书法”,需注意几种现象:
第一、专业化
当今书法已被细化成若干职业门类,有专门教书法为业的;有专门卖字为生的;有专门表演书艺获利的等。这种书法市场与产业的繁荣,在古人是无法想象的。但与此对立的,又是书法土壤的极度贫乏,虽然到处如春笋般冒出不少以国学名义兴办的各种名目的学习班,但大都商业实质超过了办学水平。
缺失家风、家传、家训、家学的传承;缺少家族、宗氏、世系的维系:传统文化与国家凝聚力无疑是肤浅与松散,是缺乏自信的。。。
第二、商业垄断化
当今书法风格三分天下:一部分因市场需求,决定了是以装饰审美为趋向,称商品书法;另一部因国展的垄断性,决定了既强调突出个性,又跟风从众为主导的所谓“流行书风”;其次因民间书法爱好者基数众多,决定了学习“传统书法”的人数是最多的,只是没有话语权,可称民间书法。
第三、形式化
古人作书更注重于内容,文、字皆美,而今人书则只注重形式表现,这是古今书最大区别。由此决定了今人书风流于浅薄、浮燥……。
谢邀。我认为在现阶段那些颠覆传统的书法就叫现代书法。可能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在那个时代也算“现代书法”。具体的说,颠覆了书法的传统用笔,脱离了汉字结构或结字法,彻底失去了汉字的辩识性,非书非画,再加上玩猴似的动态表演,这就是现代书法。随着书法的文字记录功能的淡出,书法日渐上升到表达个体情趣、抒发个体情感的纯观赏性艺术。难怪现代派书法代表人物呼叫要扔掉毛笔,摈弃汉字,搞什么纯线条艺术呢!要知道书法成于写字。总得有写字的样吧?若只强调线条,那么不识汉字的外国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书法也就不是一门写字艺术了。
书法风格不一样,是不是不能比较优劣?
书法的风格不一样,是不是不能比较优劣呢?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演变经历过多种的书体演变,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等等。而同一种书体中由于不同的书家又会演变出不同风格的字体,例如楷书中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为代表的“楷书四大家”。
所以书法艺术会给到我们千变万化的面貌出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比较不同书风的作品的优劣呢?那就是从不同中寻找书法创作的共性,这些共性就是书法的元素,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笔法、结字、章法,再高级点的还要讲究墨法和篆刻等等。
虽然不同书体对笔法的要求不太一样,好比篆书和楷书对笔法的要求就不一样,所以这种横向的比较就不能比了,但是反映在作品上,通过线条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来作者笔法是否老练,就是功力是不是深厚,这是可以比较的。另外通过观察笔法和结字,我们还可以看出来作品的师承,就是你的字学的是哪家的,出自什么碑帖的,你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就可以看出来你的功夫下得有多深,这些是可以比较。
另外就是在章法布局上的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大小对比,行与行之间的行气是否贯通,是否有避让等等。通篇的墨色浓淡,燥润、轻重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功力和对书法的理解。
所以说书法风格虽然不同,一样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功力,一样可以比较优劣。
看了几位师友的回答,我个人略有一些不同看法。个人认为,不同风格的出现,是有原因的,优劣的存在也是有原因的,在原因处查看分析,得出结论并非是件太难的事儿,起码大多数情况下不算太难。
一、时代、用途、场合、人群不同,导致风格差异,同时也能见到优劣之分。这一条在先秦到[_a***_]的书迹中尤为明显。一般而言,后出者更容易精湛,场合重大者容易精湛,例如大量的战国至汉的简书,书写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书写用途也非庙堂式场合下使用,许多汉简的风格跟《礼器碑》《孔庙碑》风格不一样,但能说汉简水平比之要高吗?不见得吧。后人取法钻研汉简,以丰富滋养个人风格,这个可以理解,但不等于这批原生物就与《礼器》相等艺术水平。可以说,最常见的情况是,不管风格路线如何,越民间的、非士大夫的书写,含金量相对越稀薄,鄙人相信这一判断符合书法史的实际。
二、同一个人前后期风格不同,见到优劣之分。例如,于右任先生早年是写魏碑体,已经相当不错了,晚年草体虽然风格已经有明显差异,一相比较,当然晚年更优。同样情况,启功五六十年代之前的字,远不及八十年代,风格也有许多不同。这很好理解的,“人书俱老”嘛,没有优劣分,谁还用心玩这个?
三、风格内部有判别标准,不同风格有共同基础。碑与帖各有自家已经建立的审评标准,《张猛龙》和《张黑女》就比“龙门石刻”的整体水准要高,而且高很多,这是书法界早已公认的,同时,“二张”也比许多后来学帖人楷书水平要高,例如黄自元。这不应含糊。
尺度在哪?当然还是笔法、结体、章法以及背后的精气神、个性、创造等一系列的综合水准。最常见的优劣,无论古今,都集中的地方就是“用笔”,笔画的水平最能看出作者功力,专业还是业余,不管你什么风格,有眼力的一眼看出,无所遁形。
不同风格的优劣判断一般难在什么地方呢?其一,时下也有的,都是高手,都有非常好的表现力和功力,又在一定场合(例如比赛)要分个高下,这时就有点残酷,主观成分较容易进去了;其二,书法史上一批名家水平的评判,例如米芾和苏轼两位哪个更高明些?我个认为,这种情况就不要硬分了。但是,有一些则不属于这种性质的,例如把颜真卿跟赵孟頫、文征明比,风格不同,但绝对可以肯定,后两者不及颜。当然,真懂书法的也是不会这样比。
总之,不能绝对的说,风格不同,无法相比。尤其是专家们,更不应随便就“随喜”,让大众失去判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文华书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文华书画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